摄影师姓名或ID:    密 码:     取回密码  摄影作者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中文简体        ·English

·重阳节旅游市场不热 只因“老人游”利润太薄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  ·广州华林寺——中国佛教禅宗文化重要发祥地  ·甘肃河西走廊风光  ·河北正定临济寺:中国佛教禅宗发祥地  ·辽宁大连胜利广场[高清图片]  ·湖南醴陵市景  ·江西南昌城市风光  ·“每周影人”:江苏摄影家华锡奇(2009.3.00-2009.3.00)  ·每周影人:北京摄影家傅纯荣(2009.8.10-2009.8.16)  ·“千年古刹”——福建厦门南普陀寺  ·优秀影人:北京摄影家孟昭平(2010.12.27-2011.1.9)  ·埃及女性的迷人风姿  ·云南丽江黑龙潭风光  
更多>>
重游欧罗巴
CCN传媒图片网 www.ccnpic.com  责任编辑:李琳  

  公元2010年5月12日,我有幸在两年后重游欧罗巴。如果说08年去欧洲以购物为主的话,那么这次重游主要是拍照留念,小试一下新买的相机。之所以我喜欢再次去欧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里的文化吸引我,是那里的文明吸引我。如:哥德式、巴洛克式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留传不朽的音乐、虔诚宗教文化等,就像欧洲大地的细胞,深深地依附着欧洲每一块肌肤。在那里,也许国家的领土大小不一,也许国家人口多少有别,也许国家的管理制度各异(君统制、联邦制或立宪制),也许民族和宗教信仰不同,但你用历史的视角去看待欧洲,就会发现他们文化的趋同性和共荣性极强。而文化的影响不仅见证了欧洲历史进程,也正在和继续影响欧洲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发展,引领着那里人们的生活和思维定式。12天走马观花游览大小8个国家,(其中有7个国家首都)每天行程近300多公里,基本是“行程+拍照+购物”。旅行社安排基本上本着 “三耗政策”,即:耗尽你的体能;耗尽你的内存(照相);耗尽你的“子弹”(RMB)。好在大家都有备而去。

ID:115103-00047 罗马-角斗场  图片来源:CCN传媒图片网 杨宝忠


  第一站:比利时 布鲁塞尔。从北京首都机场夜里1:30时起飞,到达布鲁塞尔是早上7点左右,下了飞机马不停蹄直奔景点,就像是赶集。

 

  比利时该国面积为3.05万平方公里,位于欧洲西北部,东与德国接壤,北与荷兰比邻,南与法国交界,人口1100万,布鲁塞尔首都大区100多万人。官方语言为荷兰语、法语和德语。8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993年完成国家体制改革,正式实行联邦制。比利时虽属西欧小国,但在欧洲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比利时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创始国,也是欧洲联盟的成员国。其首都布鲁塞尔有“欧洲首都”之称,是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总部所在地,有200多个国际行政中心和超过1000个官方团体在此设有办事处。

 

  我们到的第一个景点是比利时首都原子塔。原子塔(Atomlum)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西北郊的海塞尔(Heysel)高地,是布鲁塞尔十大名胜之一,有“比利时的埃菲尔铁塔”之美誉。原子塔于1958年落成,建筑总高度为102米,重量达2200吨。其兴建最初是为了当年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承担设计任务的是比利时著名的建筑大师昂·瓦特凯恩(可见空间照片)。

 

  第二个景点是市政广场。广场不是很大,比起我们现在一些城镇广场要“小气”得多,却是一个被誉为欧洲最  美的广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广场。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布鲁塞尔大广场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广场上最显眼的是市政厅,主体建筑极尽奢华,富丽堂皇,上面是钟塔,对面就是国王居住的地方。其中一处“天鹅餐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的地方,它也可能是少数几个可以引起众多中国游客兴趣的地方。据说这里是欧洲古代建筑一个集大成的地方,广场上还有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和路易十四时代的建筑,事实上,许多人到这个广场是专门来看欧洲建筑风格的,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损失实在不少。与我们城市风格迥异其趣的是,这里的地面全部是由花岗岩石板垒成。想起脚上踩的是早在12世纪就垒成的路面,实在有一种在欧洲游是一种“历史游”的感觉。尽管在广场上逗留的时间不长,而且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可见大广场对这里的影响深远。回想起来,我们除了“啪啪啪”照了一通相,实在只有一种浮光掠影的感觉。

 

  第三个景点是—撒尿小童像。撒尿小童像是来到布鲁塞尔的游客必定要拜访的人物。他的塑像以青铜制成,高60厘米,建于1619年,树立于布鲁塞尔市中心区恒温街(Ru de l’Etuve)及橡树街(Rue de Chene)转角处。我们踩着中世纪的石板路,掠过一座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楼房,慕名来到被比利时人们誉为“最伟大公民”的铜像前,据说她是比利时最富有的公民,许多国家元首每年都给她量身定做衣服。虽然景点小了点,其意义还是蛮大的。

 

  第二站:法国-巴黎。在比利时首都三个景点连同车程时间不足两个小时,我们就驱车向南,驶向最浪漫的国度—法国首都—巴黎。公元6世纪初,巴黎开始成为法国的王都。10世纪末,休·卡佩国王在此建造了皇宫。此后又经过了两三个世纪,巴黎的主人换成了菲利浦·奥古斯都(1165-1223年)。此时的巴黎已发展到塞纳河两岸,教堂、建筑比比皆是,成为当时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当时的国王亨利四世将巴黎大大扩建了一番。到了18、19世纪,巴黎仍在逐步扩大,大量的可耕地被城市占用,法兰西第一帝国后期,巴黎拥有70多万居民,千余条大街;第二帝国建立后,巴黎又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村庄;到拿破仑三世时,始在巴黎开辟了一些宽阔的街道,修建了许多园林和公园,使巴黎开始形成今日的样子。 20世纪,它进入了新的辉煌时期,尽管二战也曾给它带来了创伤,但它在西方却一直保持着文化和人文方面的历史地位,文学、绘画的现代艺术运动,也始终在这里一端,并不时推出全世界瞠目结舌的标新立异之作。巴黎是法国的政治中心。从历史上讲,1789年7月14日以前,巴黎是法国历代王朝的京都。此后,便一直是法国权力机构的所在地。今天,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等也都设在这里。 巴黎也是法国的文化中心。那里有众多的世界闻名的大学、学院、图书馆以及博物院、展览馆、剧场、剧院及1985年5月落成的“晶球”全景电影院等。巴黎是文学家、艺术家的摇篮。如果说巴黎的生活场景是莫里哀、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等大文豪的创作源泉,那么塞纳河便是印象主义画派的母亲。以夏特勒(Chatelet)广场为基点,其周围到香榭大道都是市中心(Centre),亦即这块巴黎市中心是全城最古老,但也最热闹的地点。市中心的「中心」是为塞纳河所围绕的西堤岛(Cite)上的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和巴黎地方法院(Conciergerie)。西堤岛之北,是协和广场(Pl. de Concorde)、巴黎歌剧院(即加尼埃歌剧院)、马德莲教堂(Sainte Marie Madeleine)、罗浮宫(Palais du Louvre)、杜勒丽花园(Parc des Tuileries)等都位于右岸市中心这一地区。从卡卢索凯旋门(Arc de Triumphe du Caroussel)为起点,进入杜乐丽花园,经协和广场方尖碑,顺着香榭大道直通庄严的凯旋门,再延续到拉德芳斯(La Defense)的方舟建筑(Grande Arche),这条中轴线是举世知名的风景线。若以香榭大道为分界线,往西看,巴黎的象征——艾菲尔铁塔、荣军院(Les Invallides)在左岸。更北一些,蒙马特山丘上的圣心堂(Basilique du Sacre Coeur)白色尖顶彷如地标似地耸立,是仅次于艾菲尔铁塔高度的巴黎地标景物。如果把巴黎圣母院作为古老巴黎的象征,那么,矗立在塞纳河左岸的艾菲尔铁塔,便是现代巴黎的标志。这座以法国工程师、世界铜铁混凝土建筑的奠基人艾菲尔命名的铁塔建于1889年,堪称现代铁塔之祖。铁塔高达320米,相当于80层大厦那么高,站在塔顶可俯瞰巴黎全市风光。除了巴黎圣母院和艾菲尔铁塔之外,巴黎还有巴士底广场、协和广场、凯旋门、爱丽舍宫、凡尔赛宫等历史遗迹和艺术建筑。凯旋门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戴高乐广场中央,对面就是协和广场。它是拿破仑为了炫耀胜利而下令建造的。工程从1806年开始,历时30年才完成。凯旋门高达49.54 米,宽44.82米,厚22.21米,四面有门,内外墙布满了浮雕和巨型雕像,其中尤以浪漫主义雕刻大师弗朗索瓦·吕德的不朽杰作《马赛曲》最为著名。巴黎拥有60多座博物馆,70多家图书馆 ,60个剧场,200家电影院,15个音乐厅。博物馆中最负盛名的当推卢浮宫。它曾是法国历代王朝的王宫,现已成为法国美术博物馆。全馆有藏品40万件,其中包括《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的微笑》、《岩间圣母》等名画和雕像。

 

  我们在巴黎停留了两天,游览了塞纳河、凡尔赛宫、卢浮宫及沿街的协和广场和香榭丽大街(可见空间照片)。也许大多数团员是第一次到欧洲游览,经过近10个小时的飞行和4个多小时行车,大家似乎只有抑制不住的兴奋,都幢憬着浪漫巴黎的回馈,其实在导游的煽情下,不难看到巴黎也是大家的消费陷阱,香奈儿、LV包等都成为中国人的宠儿奢饰品,导游连续两天都安排了“老佛爷”购物,不难看出大家的购物夙愿和导游的良苦用心,其实是中国人的虚荣心在作怪。我估算团员们有一半的“子弹”都给了法国。看到大街小巷的中国人手拿着名牌产品,你不难想象法国总统-萨科奇也不敢小看中国人。

ID:115103-00040 梵蒂冈-大教堂  图片来源:CCN传媒图片网 杨宝忠

 

  第三站:瑞士 。第一个景点--因特拉肯。从法国平原向东北方向行车300多公里就驶入阿尔卑斯山脉,我们在法瑞边界的“南茜”小镇留宿。小镇很小,也很静,酒店是一家欧洲著名的连锁店,类似于“快捷酒店”,但很整洁干净,酒店旁边是一个特大的卖场。由于早上急于赶路没能看到热闹的场面。由此再行车1个多小时我们就进入了瑞士境内。虽然瑞士不是申根国家,但在边境过关非常简便。从边境到达我们要去的因特拉肯还有近3个小时的路程。一路走来,我们感觉最深的就是窗外的美景了。那高山叠嶂、潺潺流水,那翠绿草场、牛羊点点,那清澈的湖泊倒映着俊美的雪山,那白云俯下是一片片盛开的油菜花。我透过车窗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而且我们仿佛正在驶向那没有尽头的山水画廊。我们的汽车定格在了宛如仙境且有着700多年历史的瑞士著名度假小镇—因特拉肯。在镇中心的何维克街(Hoheweg)上,一片名为Hohematte的宽广绿地上,可以清楚的远望美丽的少女峰身影,一些团员忙着购物,我却忙着拍照,雪山、绿地、古堡、池塘还有盛开的郁金香和雏菊。不论你何时从这片绿地擦身而过,都可以随时与少女峰的美丽相遇。这片草地为昔日修道院的庭园,现今则禁止兴建任何建物,以防止破坏这片美丽的景观。这儿整年气候温和,湖光山色,环境优美,最适合各种消闲的活动与运动,一个个滑翔机从高山降下, 象鹰一样在天空自由翱翔,划出各种优美弧线的高手们,穿行于绿野与雪峰之间使得小镇一下子生动活泼了起来。因特拉肯就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她已是向往湖光山色的人士所倾心的一个城镇了。那氛围是十分古老而充满文化气息的,无论乘火车,汽车还是船艇,经过连绵不断的高山湖泊,游客会深感突兀地进入一片低地,因特拉肯便展现在面前。在城市的两边是汇积晶莹山水的布里恩湖(Lake Brienz)与图恩湖(Lake Thun);瑞士最壮丽的峰峦与冰川好像都受著这两湖之水的孕育滋养,得以在四周拔地而起(可见空间照片)。晚上我们就住在湖泊的边上,远眺阿尔卑斯雪山,在晚霞的照应下小镇透出娇艳的魅力。

 

  第二个景点—铁力士雪山。风景如画的山中小镇英格堡是瑞士的冬季滑雪胜地,瑞士中部的最高峰——铁力士山就坐落在这里。虽然铁力士山海拔10000英尺,但是上山却不难,乘坐三段缆车45分钟就能到达山顶。铁力士山高空缆车的设计十分独特,最后一段是能够360°旋转的缆车,视野相当开阔,是世界首创的,可惜我们一行因雾较大没能尽享美景。据说这一独特创举在上海世博会瑞士馆里也充分展示了。在下山的时候由我发起在360度的缆车上伴随着工作人员播放的音乐,挑起了激情现代舞,就连随行的70多岁的老太太也跟随着扭摆舞动,好不刺激。铁力士山山顶终年被积雪覆盖,山上有万年冰川。到达山顶缆车站后,由于风大低温,我们只是匆匆照几张相就折返而下。其实,据说游客可以进入冰洞触摸原始冰层,并通过它向南的窗洞,远眺美丽的景致;可以乘坐“冰川飞渡”吊椅,飞跃冰川裂缝;可以冰川漫步;还可以到冰川公园嬉雪,8种免费的雪上玩具让人过足瘾。时间和气候都不允许我们再多的享受雪山魅力了。

 

  第三个景点—卢塞恩。卢塞恩市是卢塞恩州的首府,位于瑞士中部高原,在卢塞恩湖的西北、苏黎世西南端,罗伊斯河穿城而过。人口约7万,主要讲德语。卢塞恩原是一个渔村,8世纪建城,l178年建市。卢塞恩自然景色优美,旅游业相当发达,是瑞士的疗养、旅游胜地。河右岸老城与河左岸新城之间有7座桥梁相连,其中两座古代木桥形饰精美。最大的木桥和与其相连的水塔建于 1300年,是欧洲最古老的木桥,以其历史和美学价值成为该市的象征和瑞士人的骄傲,可惜这座木桥于1993年一夜之间被大火焚坏,次年重新修复。我们除了在湖上游览外,大家主要还是以购物为主了,因为这是我们在瑞士的最后一站。团员们几乎都在这里买了瑞士手表。

 

  第四站:意大利+梵蒂冈。第一个景点首都-罗马和梵蒂冈。从瑞士到意大利首都罗马(Rome)将近约600公里,是我们此次欧洲旅行最为艰苦的一段路程。意大利罗马有着辉煌历史的欧洲文明古城,由于它建在7座山丘之上并有悠久的历史,故被称为“七丘城”和“永恒之城”。罗马位于亚平宁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总面积为1507.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08平方公里。著名的“母狼乳婴”故事记载了有关创建罗马古城的传说。公元前7、8世纪,罗马国王努米托雷被其胞弟阿姆利奥篡位驱逐,其子被杀死,女儿西尔维娅与战神马尔斯结合,生下孪生兄弟罗慕洛和雷莫。阿姆利奥把这两个孪生婴儿抛入台伯河。落水婴儿幸遇一只母狼用奶汁哺喂成活,后被一猎人养育成人。后来,两兄弟长大后杀死了阿姆利奥,并迎回外祖父努米托雷,重登王位。努米托雷把台伯河畔的7座山丘赠给他们建新都。后罗慕洛私定城界,杀死了雷莫,并以自己名字命名新城为罗马。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后定为罗马建城日,并将“母狼乳婴”图案定为罗马市徽。在罗马长达约2800年的历史上,曾经历了东、西罗马的辉煌时期。1870年,意大利王国军队攻占罗马,意大利统一事业完成。1871年,意大利首都由佛罗伦萨迁回罗马。 罗马被喻为全球最大的“露天历史博物馆”。世界八大名胜之一的古罗马露天竞技场,也称斗兽场,建于公元1世纪。这座椭圆形的建筑物占地约2万平方米,周长527米,是古罗马帝国的象征。宽阔的帝国大道两旁建有元老院、神殿、贞女祠和一些有名的庙宇,如万神庙等。这片露天竞技场遗址的北面,是记载塞维罗皇帝远征波斯功绩的凯旋门,南面是记载蒂都皇帝东征耶路撒冷战绩的蒂都凯旋门,在蒂都凯旋门南面不远处,还有一座为纪念君士坦丁大帝战胜尼禄暴君而建立的罗马最大的凯旋门。帝国大道东边的特拉亚诺市场,是古罗马城的商业中心。市场旁矗立着一根高40米的凯旋柱,柱上螺旋形的浮雕,描绘了特拉亚诺大帝远征多瑙河流域的故事。罗马市喷泉众多,千姿百态。最著名的特雷维喷泉,建于公元1762年。喷泉中央的海神像中,两座海马雕塑代表平静的海洋与汹涌的海洋,四座神女像代表春夏秋冬四季。

 

  梵蒂冈位于欧洲,面积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由于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故称国中国。同时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边的梵蒂冈高地上。领土包括圣彼德广场、圣彼德大教堂、宗座宫、教皇避暑胜地等。国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彼得广场外,三面都有城墙环绕。它地处台伯河右岸,以四周城墙为国界,另外,有一条“密道”从著名的圣天使堡通向梵蒂冈城内。

 

  梵蒂冈与中国关系是很微妙的。梵蒂冈是不多的和台湾当局保持“外交关系”的重要国家,而且在它的影响下,很多保守的天主教国家也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 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即位后,开始有所接触,2005年4月,本笃十六世即位后,据说一直就建交问题与中国之间进行商讨。 

 

  在整个欧洲之旅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景点,就应是圣彼德大教堂了,我无法用文字赘述,这里是世界上重要的建筑作品,她包含了波提切利、贝尔尼尼、拉菲尔和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作品都在教堂里有所展现(可见空间照片)。

 

  第二个景点—佛罗伦萨。名城佛罗伦萨是托斯卡那大区的首府,“佛罗伦萨“(译自英语)依意大利语曾被翻译为“翡冷翠“;它坐落在亚平宁山中部、阿尔诺河河谷,四周环抱着丘陵。 佛罗伦萨是一个颇具绅士格调的城市,充满和谐与优美、庄严与秩序。圣母百合大教堂(又称花之圣母教堂,Santo Maria del Fiore),乔托钟楼,和八角形的圣乔瓦尼洗礼堂。这里曾经是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宗教中心。她是一座由白色、粉色、绿色的大理石按几何图案装饰起来的美丽大教堂,从1296年开始历经175年建成,约能容纳3万人。山丘般的大圆屋顶由布鲜内莱斯基设计的,内部则是非常著名的壁画《最后的审判》。著名的圣玛丽亚-德尔弗洛雷大教堂座落在市中心的杜奥莫广场,建于13-15世纪,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天主教堂,洗礼堂是该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镶金青铜门和大理石建筑浑然一体;宫侧翼的兰齐走廊连同整个广场如同露天雕塑博物馆、各种铜像、石雕栩栩传神。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诗人但丁,科学家伽里略,政治理论家马基雅弗利以及天才的艺术家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艺术巨匠多纳泰罗,菲利溥-利波等都在这里生活过,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传统和艺术的宝库,整个城市保留着文艺复兴时的风貌,仍弥漫着文艺复兴的气氛;佛罗伦萨堪称是那个伟大时代留给今天的独一无二的标本(可见空间照片)。只可惜停留时间太短,连教堂里面都没有进去参观。第三个景点—比萨斜塔和威尼斯水城。比萨市是途径威尼斯城的必经之路,这个景点是导游推荐自费项目,每人30欧元。既然路过就不要错过,何况又是世界著名景点。意大利比萨斜塔修建于1173年,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它位于罗马式大教堂后面右侧,是比萨城的标志。比萨大教堂钟楼的建造开始于1173年8月,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才完工。它的设计者至今未知。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钟楼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1178年)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1987年它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

 

  威尼斯,一处极为浪漫又朴素的古城。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精美的建筑、超凡绝伦的雕塑、红黑相间的“刚朵拉“、优雅安祥的鸽子构成了威尼斯古典而浪漫的城市风情。即使早已过了海上霸权的年代,威尼斯所展现出来的气势仍旧是独具一格,颓废与华丽的美感并存,迷离的情调勾引来自全世界的游客,而这片岛峡,就彷佛与世隔绝一般,独自过着属于威尼斯的慵懒岁月。倔强的威尼斯人,将一栋栋豪宅立在水中,任着潮汐侵蚀,失去往日亮丽的光采后,再一遍遍不厌其烦的装修。威尼斯,世界闻名的水乡,人口35万。整个城市建筑在水上,出门或徒步或乘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威尼斯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内古迹众多,有120座哥持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教堂,120座钟楼、64座男女修道院、40多座宫殿,以及众多的海滨浴场。上岸后,导游指着岸边一家叫“达尼埃里”的旅馆说,这是回程的集合地点。我们在威尼斯自由了。威尼斯河道纵横,也多小街小巷,容易迷路。所以没有人对自由行动感兴趣。于是,导游带领大家穿过圣马可广场,在一处街角的小码头,集体搭乘贡多拉小舟做水上散步,先享受水城的水上美。“贡多拉”是威尼斯的一大特色。据说制作严格而又讲究:长11米,宽近1米半,以栎木板为材料,用黑漆涂抹七遍始成。坐满六人,加船夫一人。河道两边的屋子气势不凡,但明显陈旧,个别已经破旧,小石桥不时迎面飞来,古时候威尼斯日常生活的情景依稀浮现出来。不多时,小舟驶进宽阔的大运河,景观顿变,这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两边高大的宫殿式建筑鳞次栉比。船夫知道我们是中国游客还特意告诉我们马可波罗的故居。船到分割大运河的大桥,开始返程。半小时的行程其实出航仅15分钟而已。认识贡多拉的代价是将近一个小时。折返圣马可广场,我便在这片汪洋大海似的古建筑群中尽情徜徉了。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大教堂,威尼斯随处可见这位显赫的圣马可。圣马可是耶稣的使徒,是《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前67年在埃及殉难。828年,两位威尼斯的富商在当时总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圣马可的干尸从亚历山大港偷将出来,运回威尼斯,今天存放在圣马可大教堂的大祭坛下。从此,圣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护神。他的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从此,威尼斯到处是狮子。圣马可广场的入口处,高高地矗立着一根石柱,石柱上高高地站立着一头威风凛凛的带翼的狮子。这里是密密麻麻的宫殿群。先是严整、华丽的总督宫,用粉红色和白色的大理石砌成。和总督宫毗连的圣马可大教堂才是威尼斯的骄傲。圣马可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负盛名的大教堂之一,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出发地。威尼斯的荣耀,威尼斯的富足,当然,还有威尼斯的历史和信仰,尽在于此。大教堂建于11世纪,以后时有增修。今天,大教堂是东方拜占庭艺术、古罗马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多种艺术式样的结合体,结合得和谐,结合得协调,美不胜收,无与伦比。大教堂有五个圆圆的大屋顶,这是典型的东方拜占庭艺术,但供奉的却是一个西方的圣人。仅此一点,便是独一无二。其次,大教堂内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内外有4000平米面积的马赛克镶嵌画。每天从世界各地来瞻仰和欣赏大教堂的人成千上万。1987年,威尼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几个小时能认识威尼斯吗?绝对不能。走马看花而已!(可见空间照片)

 

  第四站:奥地利-维也纳。在威尼斯的外城,我们下榻了一家中国人开的旅店,转天一早驱车近7个小时直奔维也纳。 世界名城--首都维也纳(Vienna)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维也纳盆地之中,三面环山,多瑙河穿城而过,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人口160万人 。公元1世纪,罗马人曾在此建立城堡。1137年为奥地利公国首邑。13世纪末,随着哈布斯堡皇族兴起,发展迅速,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15世纪以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和欧洲的经济中心。18世纪,玛丽亚·铁列西娅母子当政期间热衷于改革,打击教会势力,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带来艺术的繁荣,使维也纳逐渐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获得了“音乐城”的美名。每年1月1日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维也纳的名字始终是和音乐连在一起的。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著名乐曲均诞生于此。许多公园和广场上矗立着他们的雕像,不少街道、礼堂、会议大厅都以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如今,维也纳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国家歌剧院、闻名遐迩的音乐大厅和第一流水平的交响乐团。被中国人熟知的金色大厅其实很小,与天津音乐厅相差无几,只是被日本人操作出了名,在欧洲真正有名的还是国家歌剧院。我国许多著名歌唱家到金色大厅演唱,其实只是来此一游,花钱买座,自吹自擂。维也纳面积414.65平方公里,是奥地利最小的一个联邦州,也是唯一一个不同其他国家相邻的联邦州。由于维也纳的重要地位,它是拥有全奥地利最大交通和建筑面积的联邦州,11.3%的面积是建筑用地,11.1%为道路交通,2.2%为铁路轨道。维也纳也是绿化面积最大的联邦州,绿化面积117.76平方公里,覆盖率28.4%。河流和湖泊面积19.1平方公里,占4.6%,仅次于布尔根兰州。维也纳共分为23个行政区。 

 

  维也纳的居民区主要集中在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西部,而工业区则集中在城市东部,维也纳森林环抱市区,多瑙河从市区静静地流过。著名的维也纳森林从西、北、南三面环绕着城市,辽阔的东欧平原从东面与其相对,到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维也纳环境优美,景色迷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时代的辉煌为维也纳留下了不计其数的雄伟建筑,而作为“音乐之都”也吸引了贝多芬、莫扎特和马勒等众多音乐家,继承了他们的古典主义音乐作品和文化遗产,使得维也纳成为一座远近闻名和深受欢迎的旅游城市。美泉宫、霍夫堡皇宫等著名景点都是我们本次重点游览的地方(可见空间照片)。

 

  第五站: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在去往捷克首都的前夜,我们住在维也纳外城一个幽静而美丽的别墅村落,这里离市区不远但像是世外桃源。错落有序的一撞撞私人别墅,堪称别致而恬静。酒店不大,但特有情调。傍晚,走在婉转幽静的山路上,左依原始森林,右邻溪流潺水,空气透着清香,微风追人拂面,一尊写着1972年雕塑的人头木雕依树而立,对面是酒店特供游人的酒吧。清晨,还来不及仔细欣赏周围的美景,我们就上车赶路了。行车约5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欧洲古老而又崭新的国度—捷克共和国(可见空间照片)。

 

  捷克首都布拉格 (Prague) 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它历史悠久,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素有“建筑艺术教科书”的美称,被联合国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布拉格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跨拉贝河支流伏尔塔瓦河两岸。城区分布在7座山丘上,面积469平方公里,人口120万人。数千年来,布拉格所在的伏尔塔瓦河段一直是南北欧之间商路上的要津。据传说,布拉格由丽布施公主和她的丈夫、普热美斯王朝(800至1306)创始人普热美斯建立。布拉格现址上最早的居民点始于9世纪下半叶,布拉格城始建于公元928年。1170年在伏尔塔瓦河上建起第一座石桥。1230年,捷克王朝在布拉格设立第一座王城。13至15世纪,布拉格成为中欧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1346至1378年,神圣罗马帝国兼波西米亚国王查理四世在布拉格建都。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兴建圣维特大教堂(1929年完成),1357年修建查理大桥。到14世纪末,布拉格已成为中欧重要的城市之一,在欧洲宗教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1621年后,它不再作为罗马帝国的都城。1631和1638年,撒克逊人和瑞典人先后占领了 布拉格,它从此进入衰落时期。18世纪,中欧局势比较稳定,布拉格重新发展起来,1771年人口达到8万多。商人和日耳曼、西班牙、意大利贵族在当地十分活跃,这对布拉格的文化生活和建筑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1918年,布拉格成为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不到两年内就形成辖19个区的大布拉格。1939年3月10日,希特勒命令德国军队占领了布拉格,成立波希米亚和摩罗维亚保护国。1945年5月5日,布拉格的捷克人发动了反对纳碎占领的布拉格起义。同一天,美军攻占了距离布拉格只有一小时路程的比尔森(而苏联军队尚在摩拉维亚边境),帕顿将军意图解放布拉格,但被奥森豪威尔将军阻止。根据此前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秘密协议,波希米亚将由红军解放。1945年5月9日(德国正式投降的第二天),苏联坦克开进了布拉格。战后,布拉格再次成为捷克斯洛伐克首都。许多捷克人真诚地感谢苏联士兵。战争结束数月后,苏联军队离开捷克斯洛伐克,但苏联保持了对捷克强烈的政治影响。1948年2月,共产党接管了布拉格政权。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布拉格街头挤满了人群,开始了天鹅绒革命,捷克斯洛伐克摆脱了共产党和前苏联的影响。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分治后,布拉格成为捷克共和国的首都。此后布拉格日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2000年爆发了15000人参与的反对全球化的抗议活动。2002年8月,布拉格遭受严重的洪灾,城中多处毁坏。幸好主要的景观(如查理大桥)无恙。

 

  布拉格依山傍水,古迹众多。古代建筑群耸立在伏尔塔瓦河两岸,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的楼房鳞次栉比。许多古建筑上高塔攒聚,使布拉格有“百塔之城”之称。老城区中心的老城广场,是群众游行集会的场所。广场中央矗立着十五世纪所建的捷克民族英雄扬·胡斯(1369年至1415年)的巨大雕像,胡斯是当年布拉格大学校长,因反对罗马教皇的暴政,主张宗教改革,于1415年7月被异族统治者以异教徒的罪名活活烧死。在他遇害500周年之际,捷克人民为他建立了雕像。广场上的老市政厅,是十三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广场之南有伯利恒教堂,当年胡斯就是这个教堂的神甫,曾在此布道,广场东南方有重建的卡罗利努姆宫,它是查理大学最古老的建筑物。查理大桥是布拉格的标志性建筑,我在上海世博会的捷克馆里也曾见到有关查理大桥的介绍。 

 

  晚上,我们团队就住在布拉格的新城区,酒店的名称不太记得了,但是欧洲之行所住最好的酒店,可以说是标准四星级的酒店,当然也是在欧洲的最后一宿了。

 

  第五站: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柏林。 古老而又美丽的德国首都——柏林早在13世纪时已成为贸易集镇,17世纪发展成为地方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它是德国首都和最大城市。战后,东、西柏林分道扬镳、各自发展。 1961年8月13日一项“夜间雾里行动”在东柏林悄悄地进行着。从东德地区川流不息的逃亡行动将就此结束。街垒、铁丝网和坦克首先出现在东西柏林的边界上。第二天开始了建筑工作。一堵水泥墙建起来了。边界被进一步封锁起来。当时这个被东德做作“反法西斯保护墙”的堡垒成为令人无法逾越的障碍。1990年德国统一,柏林墙在这里倒塌,柏林结束了一个城市、两种制度的局面,重新成为德国的首都。

 

  离开布拉格,我们驱车6个小时来到德国首都-柏林(有2个小时走了错路)。由于下午7:30时回北京的飞机,到了柏林已是下午一点多了。我们用急行军的速度吃完中午饭,用一个半小时游览了柏林的几个主要景点,有勃兰登保门、波茨坦广场、柏林墙Berlin tall wall 、圣母玛丽亚教堂等景点,各个景点比走马观花还要快,可谓是行车观景吧。好在到了柏林墙遗址多给了大家15分钟。 还有1个小时时间导游安排了免税店购物,这是在欧洲最后一次购物了,德国的双立人刀具、菲仕乐厨具等成了人民币最后的靶子。我太佩服我们的团队了,游览不休,购物不止呀!

 

  欧洲之旅感想之一:欧洲有文化可看,有历史可鉴,有风景可赏,有名品可购,有信仰可拜,那里有上帝赐予的福地,那里有智慧文明的延续。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号称5000年文明,被一代代暴君和政治运动消耗殆尽,改革开放才使人们重新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才知晓民族信仰的影响力,珍惜吧,保护吧,把失去的文明找回来。

 

  感想之二:欧洲旅行最应该提防的是中国人自己。当你交团费的时候,旅行社已经给你挖好了陷阱,你想看的最美景点大都是自费的,没有几千块RMB下不来。导游在各个国家都会安排购物,价格差价很大,比如在瑞士买刀要比德国贵一倍。买表一定要买中国有的品牌,否则维修很困难。旅行社也许告诉你全程都住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其实就是欧洲的快捷酒店。每隔两三天导游会告诉你有一次退餐,就是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每人退5欧元,但即便你在快餐店吃个汉堡,5欧元也不够,导游不知从中黑了多少钱。

 

  感想之三:欧洲治国体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欧洲,法律是至高的,任何人不能背离法律之外。给我们团队开车的波兰人,由于多行车6分钟,被法国警察检查黑匣子发现,罚款700欧元。看看中国日夜兼程的拉煤车司机,哪有法律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欧洲没有太多的富人,也几乎没有穷人,他们的税收制度约束了暴发户,同时纳税人有足够的权利来享受社会公有财富,退休老人是最富有的。反观我们,社会保障不健全,弱势群体少关爱,贪官腐吏禁不止,法理公德难曲直,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工作难、维权难,就连出生都难。你看看最近报导,被逼的、被砍的、被骗的、被埋的、被冤的,我们的政府公信力和社会管理体系正在接受挑战。(CCN传媒图片网 李琳)

(文章来源:CCN传媒图片网 杨宝忠)
Mr.
Mr.
ID:115103-00049
Mr.
Mr.
ID:115103-00048
Mr.
Mr.
ID:115103-00047
Mr.
Mr.
ID:115103-00044
Mr.
Mr.
ID:115103-00041
Mr.
Mr.
ID:115103-00040
Mr.
Mr.
ID:115103-00039
Mr.
Mr.
ID:115103-00038
业务合作热线

电 话:52837246

E_mail:serv@ccnpic.com